——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本報記者 李心萍 王 政 劉溫馨
2025年11月23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堅持全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並舉,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十五五”規劃建議部署了12項戰略任務,擺在第一位的就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
首位任務,彰顯分量之重,釋放鮮明信號——
“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穩,實體經濟是一國強盛之基
實體經濟何以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撐?剖析一個樣本,會有直觀感受。
山東濱州市興福鎮,集聚了2800多家商業廚具上下游企業。然而,幾年前,興福鎮廚具產業發展一度舉步維艱:技術落后、品牌不強,企業利潤逐年下滑。
還要守著實業嗎?是否另謀新路?要不要找些賺快錢的行業?
幾經考量,興福鎮決定堅守廚具、狠抓創新:一手加大投入,引進先進設備﹔一手全國引才,攜手高校搞研發。
創新引領,有企業研發出節能高效的燃氣灶具,熱效率提高30%以上﹔有企業研發出智能炒菜機器人……如今,興福鎮廚具產業約佔全國40%的市場,從業人員達4.2萬人。
一座城鎮的發展,實業為先﹔一個國家的發展,同樣如此。
回首來路,實體經濟是“立身之本”。
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40.5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三成左右。今年前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拉動經濟增長1.8個百分點。
再看另一組數據。實體經濟吸納就業超4億人,佔全國就業人口的一半以上。《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4個全球百強創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其中,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排名首次躍居全球之首。
展望前路,實體經濟仍是重中之重。
“產業是經濟之本。現代化產業體系連接生產和消費,在國民經濟中居於關鍵樞紐地位,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李燕說。
“如今,產業鏈和供應鏈本地化、區域化的趨勢愈發明顯,加快建設以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為內在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有利於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李燕說。
進,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怎麼建?
在時空的經緯中,“十四五”時期已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家底更厚——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已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504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大多數產品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實力更強——“嫦娥”落月、“天和”駐空、“北斗”組網、國產大飛機投入商業運營……“十四五”以來,中國制造“跟跑”加快、“並跑”增多、“領跑”涌現。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首次躋身全球前十。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表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在於推進實體經濟的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轉型升級。”
走進一家老廠,可以感受“智能化”的煥新力量。
上海汽輪機廠,新中國第一家汽輪機制造企業。如今,置身企業葉片車間,隻見五軸聯動銑床高速運轉,算法自動排產調度。
這場“智能革命”效果顯著:產能較傳統模式提升12%至15%,上海汽輪機廠一躍成為行業領跑者。
觀察一個行業,可以領略“綠色化”的澎湃活力。
對比一組數據。201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不足1萬輛﹔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超1200萬輛,滲透率為40.9%。
10余年發展,我國抓住綠色化轉型機遇,率先轉換賽道,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首位,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置身一個場景,可以體會“融合化”的協同魅力。
對著毛坯房拍張照,選擇喜愛的裝修風格,小程序自動生成精美效果圖﹔一鍵切換樣式,各類吊頂、牆面、地板、沙發隨意搭配……“我們即將上線人工智能設計助手,為客戶提供所感即所要、設計即制造、制造即服務的一站式家居解決方案。”歐派家居集團副總裁朱耀軍說。
“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眼下,越來越多企業正從“產品制造商”轉型“生態服務商”,以融合化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
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切入口,以產業升級為落腳點,我國產業體系將實現“強筋健骨”,做到“塊大力強”。
新,打造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
翻閱“十五五”規劃建議,有個新提法引人關注: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
何為新興支柱產業?
“新興支柱產業需要兼具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兩者的特征與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渠慎寧分析,其不僅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戰略地位,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而且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到新興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將承擔起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重任。
這是突破經濟增長瓶頸的現實所需。
觀察當下,部分傳統重點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正在逐步減弱。
“石油化工等產業可能面臨國內需求達峰問題,再加上國際貿易環境惡化,部分傳統重點產業規模擴大面臨巨大挑戰。”渠慎寧說,要想保持經濟量的合理增長必須加快打造新興支柱產業,為擴大就業、增加收入提供堅實支撐。
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新興支柱產業具有業態模式新、技術含量高、綠色底色足、增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征。“新興支柱產業可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升級版’,將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發生質的飛躍。”渠慎寧說。
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已有堅實基礎。
預測數據顯示,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超17%,比“十三五”末高約5.3個百分點。
打造新興支柱產業,未來空間廣闊。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這將催生出數個萬億元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表示。
低空經濟,就是例証之一。
古柏掩映的四川省梓潼縣七曲山景區,森林巡防有了新幫手:巡防人員隻需輕點手機一鍵召喚,3公裡外的機塔緩緩打開,無人機騰空而起,沿著設定線路全方位、無死角巡飛。
“20余平方公裡核心區,無人機30分鐘即可完成巡檢,煙火預警查証時間由20分鐘壓縮至2分鐘。”中國移動四川梓潼分公司副總經理趙鬆柏說。
從巡檢無人機到植保無人機,再到“空中的士”,今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達3.5萬億元。
當然,在著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的同時,也要注重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傳統產業,當前我國產業體系的“基本盤”,增加值在制造業中佔比80%左右。“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升級,初步估計未來5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釋放出巨大的發展動能和民生紅利。”鄭柵潔說。
未來產業,今日的幼苗,可能是明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天的支柱產業。“這些產業蓄勢發力,未來10年新增規模相當於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產業。”鄭柵潔說。
守好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3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