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新時代青年談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銘記抗戰歷史 傳承精神力量(青年圓桌)

2025年08月31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圖①:首都高校師生在“銘記烽火 砥礪青春”主題展示活動上演唱《保衛黃河》。
  和冠欣攝
  圖②:在江蘇淮安清江浦區柳樹灣街道,青年人聆聽抗戰老兵講述歷史故事。
  徐昌政攝(人民視覺)
  圖③:北京市東長安街東單西北角的花壇。
  本報記者 易舒冉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好抗戰故事,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近日,我們走近6名不同領域的青年人,聽他們講述自己傳承和弘揚抗戰精神的故事。

  ——編  者

  

  山西陽泉市百團大戰紀念館講解員李玘(27歲)

  每一次講述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

  2016年,我進入百團大戰紀念館做講解員。我大學原本學的是計算機專業,為了講好抗戰故事,我大量閱讀與抗日戰爭有關的書籍,觀看紀錄片,把裡面的小故事摘抄下來,慢慢加到講解裡。

  有一次,我在《陳錫聯回憶錄》一書中讀到,在百團大戰第三階段的關家垴戰斗中,有一位叫張文彥的文化干事犧牲前表示,他一生別無所求,隻希望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並把口袋裡僅有的幾塊錢拿出來作為黨費。后來我講關家垴戰斗的時候,就會加上這個故事,幫助觀眾更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們堅定的理想信念。

  每次接到講解任務的時候,我會提前做“背調”,根據觀眾的年齡、身份、職業等,調整講解內容和方式。比如,面對小學生,我喜歡和他們互動,從簡單的提問切入,帶他們認識革命英雄。有一次,在為小朋友講解紀念館的照片時,一名小朋友指著照片上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軍事訓練的抗日小少年說:“他們是不是和我們一樣大?”那一刻,我深受觸動,仿佛聽到歷史的回聲在童聲中激蕩。

  我們講解員的麥克風,一端連著血染的烽煙,一端系著民族的未來。每一次講述對我來說都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作為一名90后講解員,我將不斷學習、不斷創新講法,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本報記者付明麗採訪整理)

  

  山東大學國家記憶尋訪團成員欒天舒(19歲)

  讓革命烈士再“回來”一次

  2024年高考后的暑假,我看到一篇新聞報道——全國登記在冊的抗戰老兵人數持續減少。於是,我萌發了一個想法,去尋找抗戰老兵,聆聽他們的故事,盡己所能記錄更多的抗戰記憶。

  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我遇到98歲的抗戰老兵張明,他記得很多戰友的名字,老人家對我說:“這些名字不能忘,他們犧牲時才20歲出頭,他們把青春獻給了國家。”我心想,能不能讓革命烈士再“回來”一次?

  說干就干,我走訪烈士家鄉,搜集相關線索,再結合張明老人對戰友模樣的回憶,借助AI人臉重建技術,從零散的口述信息中一點點拼湊出烈士們的模樣。“這是我的班長,這是我的排長,這是我們的機槍手,他們都回來了!”當張明老人第一次看到我制作的影像時,他瞬間認出了幾位戰友,眼中泛起淚光。那一刻,歷史不再遙遠。

  進入山東大學,我加入了“國家記憶尋訪團”社團,在一次次實踐活動中,我體會到用AI技術為抗戰記憶筑起永不褪色的數字防線,讓抗戰精神在數字時代鮮活起來,是對抗戰歷史的真誠告白。

  (本報記者王者採訪整理)

  

  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劉老庄連”班長楊永杰(30歲)

  練強打贏本領,守護好萬家燈火、群眾安寧

  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上,有一支英雄的連隊——新四軍“劉老庄連”。82年前,82名勇士為掩護黨政領導機關和人民群眾轉移,在江蘇淮安劉老庄阻擊上千日偽軍,壯烈殉國。戰后,連隊重新組建,被命名為“劉老庄連”。

  入伍后,當得知“劉老庄連”距離新兵連不到100米時,我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寫下了加入“劉老庄連”的自薦信,並如願成為連隊第6300名戰士。能到“劉老庄連”當兵,對年輕士兵來說是非常光榮的事。我暗下決心要練好本領,傳承和發揚英雄先烈們熾熱的愛國情懷、偉大的犧牲精神與堅韌的民族氣節。一次,連隊駐訓點附近發生山火,接到命令后,我們迅速展開救援。黨員干部沖鋒在前,戰斗在最危險的區域﹔剛入伍不久的新兵不畏火情,主動承擔險重任務。大家齊心協力,扑滅一次又一次復燃的山火。

  那一刻我想到,當年在抗日戰爭中,連隊官兵就是這樣把劉老庄群眾守護在身后。我一定會接續傳承偉大的抗戰精神,練強打贏本領,守護好萬家燈火、群眾安寧。

  (本報記者李龍伊採訪整理)

  

  黑龍江虎林市迎春實驗學校語文老師李瑤(35歲)

  歷史遺跡是激發孩子們愛國情懷的鮮活教材

  我的家鄉虎林,這片鐫刻著東北抗日聯軍熱血足跡的土地,至今仍保存著虎頭要塞等珍貴的歷史遺跡。作為一名青年語文老師,我除了利用語文課堂和主題團課在學生心中播下抗戰精神的種子,還喜歡帶著學生們走進本地的紅色教育基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有一次研學結束,在返程的大巴車上,一名學生輕輕地對我說:“老師,我們現在的歲月靜好是先輩用生命換來的,我將來也想守護好我的家鄉。”我輕輕點頭,心中涌起無限欣慰,家國情懷的嫩芽已然在孩子們心田悄然破土。

  我深知,歷史遺跡是激發孩子們愛國情懷的鮮活教材。追尋紅色記憶,傳承抗戰精神,讓更多的學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本報記者方圓採訪整理)

  

  湖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師唐金羚(34歲)

  偉大抗戰精神在藝術實踐中生生不息

  為了致敬歷史、緬懷先烈,今年年初,我和同事有了創作一部歌頌抗戰英雄的舞蹈作品的想法。

  在篩選素材時,一張抗戰時期女通訊兵的老照片深深打動了我們——照片中的女兵手持布滿斷裂與焊接痕跡的老式線圈,眼神堅定,舍生忘死地保障戰場通訊。這一幕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我和同事決定以女通訊兵的故事為藍本,創作舞蹈《烽線芳華》。

  我們以電話線圈作為核心符號,設計了戰前的隱秘布線、最年輕的她、線斷了、讓我去、人在線在等5個章節,展示抗戰時期女通訊兵的信念。當整個舞蹈編排出來的那一刻,我和青年舞蹈演員們都很激動,我覺得這已不僅是舞蹈,更是用青春續寫著永不褪色的抗戰記憶。

  抗日戰爭時期,文藝界為了民族解放而廣泛聯合起來,共同進行以宣傳民族救亡、抗擊侵略為中心內容的文藝活動。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文藝工作者,我時常激勵自己,要讓偉大抗戰精神在藝術實踐中生生不息。

  (本報記者吳君採訪整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孫宇軒(24歲)

  用奮斗與成就回應老兵們深埋心底的期盼

  今年8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我和101歲的抗戰老兵劉茂盛一同重溫了那段氣壯山河的抗戰歷史。看見敵人的刺刀在劉茂盛手上留下的傷疤,我心中滿是敬佩。我知道這道傷疤背后,是一代人用熱血守護國家的擔當。

  我送給劉茂盛爺爺一個殲—15艦載機還原模型,向他講述了我國航空航天科技發展情況,告訴他我國的軍備躋身世界前列。老人聽著聽著,眼眶便濕潤了。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對青年而言,弘揚抗戰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要用所學所長報效祖國。比如,我們在參與科研項目時,面對各種復雜情況,不應放棄,要多方求教、反復實驗,努力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點。

  青年學生應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中腳踏實地,用奮斗與成就回應老兵們深埋心底的期盼,讓他們親眼見証當年為之浴血的國家,正以日益強盛的姿態立於世界之林。

  (閔靖涵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31日 06 版)

(責編:王先進、王珂園)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