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電碳廠舍棄大部分低端生產線,向高鐵、核電等領域發展——
本報記者??郭曉龍
2025年08月01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哈爾濱電碳廠建廠時的生產設備。 |
![]() |
哈爾濱電碳廠如今的生產設備。 |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支柱產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塊電碳、一顆金剛石、一根彈簧……一個個脫胎於傳統產業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帶來寶貴機遇,也為自身開拓更為廣闊的應用場景。
本版今起推出“新產業裡的傳統力量”系列報道,講述幾家傳統企業轉型發展的故事。
——編 者
鬆花江畔,黑龍江哈爾濱電碳廠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巨大的設備低鳴,一塊塊看似不起眼的烏黑色碳石墨材料在精密的流水線上流轉、成型。
電力用碳石墨制品,簡稱“電碳”,普通人聽起來陌生,在工業領域卻很重要。“電”道明其主要用途——電機、電網,“碳”揭示其本質——以碳石墨材料為主要成分。這種神奇材料,在嚴苛環境中擔起多重使命:導電如銀,確保電流暢行無阻﹔堅硬耐磨,扛住高鐵300公裡時速的摩擦﹔耐受烈焰,隔絕氧氣后,在3000攝氏度環境下巋然不動﹔自帶潤滑,在核電軸承等關鍵處默默守護金屬“伙伴”。哈爾濱電碳廠,正是一家專於此的老廠。
這家誕生於“一五”時期的企業,曾深陷虧損泥潭,歷經沉浮。
10余年前,國內電碳企業產品以電機電刷、機械密封等中低端產品為主,在中高端領域與國外同行相比技術差距明顯。
“我們哈碳的困境,是當時國內電碳行業的縮影。”公司總經理馬慶春回憶,到2019年,普通工業電刷、低端電車碳滑板……曾經賴以生存的中低端“大路貨”市場,已被其他廠家蠶食殆盡,哈碳的利潤空間被壓縮至低位。
“不轉型就只能等死!”廠裡討論數日,最終決定,“砍掉大部分低端產品線,全力沖刺中高端!”“大膽”決策后,這家60多歲的老企業重新出發,轉向高鐵、風電、核電等新領域。
“轉型的陣痛很劇烈,部分老客戶流失、收入一度減少。”馬慶春坦言,“但我們沒氣餒,當時廠裡挂著一句十分提氣的標語,‘寧可少賺三年,也要贏在未來’。”
持續的研發投入,終於帶來豐厚產出。“把錢花在刀刃上!”馬慶春的桌上,放著一沓研發報告——核電主泵水導石墨軸承等的成功開發,填補了國內空白。訂單隨之而來,今年一季度,哈碳公司新增訂單615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1%,企業又加力投入300萬元研發經費。
在密封分廠,機器轟鳴不歇。工人在數控機床前全神貫注,隻為把關鍵配套軸承制造好。生產運營部部長田宇介紹,這些軸承需在核島深處實現高效潤滑,同時具有承壓耐輻照的特性。
生產車間隔壁的碳石墨材料實驗中心,是創新最活躍的地方。年輕的工程師嵇博文專注地盯著顯示屏,作為公司技術開發部副部長,這名90后的成長軌跡印証著哈碳公司對新生力量的重視。
嵇博文參與的航空石墨密封材料高溫抗氧化優化項目正進行關鍵驗証,“我做研發工作才5年,公司就讓我深度參與這樣的重點項目。”
如今,在哈碳公司,像嵇博文這樣的科研人員佔比超20%,有不少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們共同構成了企業創新梯隊的中堅力量。“為了提升我們的研發水平,公司每周會組織有經驗的技術專家對我們進行培訓指導。”在半人高的手寫筆記旁,嵇博文告訴記者,老師傅們幾十年的一線經驗讓創新的接力棒穩穩傳遞。
“我們這裡允許失敗,鼓勵探索。研發成功的產品可以迅速實現產業化,失敗了也可以及時和師傅們一起挖原因。”嵇博文說。
前不久,一名年輕工程師在攻關核電軸承材料時,因相關參數偏差導致部分樣品報廢。公司進行了詳細的復盤分析,決定追加經費、加大研發力度,最終,這款軸承成功應用。
暮色漸沉,車間裡燈火通明。實驗中心內,嵇博文和團隊仍在熱烈討論著數據。
本期統籌:韓文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1日 0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